1.牢记总书记嘱托 奋力谱写弥勒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弥勒引发热烈反响
就业,作为民生之根本,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弥勒市江边乡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以产业升级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家门口就业”的新模式。
2023年,江边乡整合资金367万元建设宁就村蔬菜分拣包装场和青贮饲料加工厂;2024年,引入制糖企业投资440余万元建设弥勒盛峰糖厂,并于年底投入运营。
如今,占地24亩,集蔗糖生产、青贮饲料加工、蔬菜分拣于一体的“务工车间”,已成为周边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的“新地标”。
江边乡宁就村: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5个月吸纳就近务工8000余人次
宁就村委会位于江边乡西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30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有498户2081人,村民收入以种植甘蔗、板栗、蔬菜等为主。
2023年,宁就村整合资金367万元建设蔬菜分拣包装场和青贮饲料加工厂,并由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弥勒市宁就农业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着力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不断增长。2024年,村集体公司主导引入制糖企业,投资440余万元建设弥勒盛峰糖厂并于年底投入运营。
至此,占地24亩集蔗糖生产、青贮饲料加工、蔬菜分拣于一体的“务工车间”,成为了周边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的“新地标”。
走进盛峰糖厂,车间内机器有序运转,身着工装的村民正专注操作设备。厂区空地上,成捆甘蔗经过清洗、压榨等初加工环节,被送入生产线,随后熬煮、凝固成块。工人们小心翼翼搬运成品,整个厂区秩序井然。
糖厂运营后,村民自削自运甘蔗至场区,实现甘蔗当天交售当天结款,便捷高效。
糖厂为甘蔗种植户带来实惠的同时,更为本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了解,糖厂运营以来共吸收本地临时工1000余人次。
【宁就村委会村民 游帅】:之前我是在外面开店的,糖厂建起来后我就回来上班了,一天的工资有200多块。村里建起这个厂我觉得很好,不用外出去很远的地方务工,在这里上班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弥勒盛峰糖厂有限公司负责人 唐宗炳】:糖厂建成以来,我们不断加大投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积极招聘本地村民,现在糖厂的每月固定工人有45人,工人的平均工资200元左右一天,外加包吃包住。
甘蔗榨汁后的残渣以及甘蔗梢等富含糖分、纤维素等营养成分,是优质的青贮饲料原料。糖厂旁的青贮饲料加工厂将蔗糖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合理利用甘蔗渣、甘蔗梢等,进行打碎、压缩后打包成砖型青贮料销售,同时又提供了8个固定务工岗位。
糖厂在每年的4月底停厂,而蔬菜分拣包装场每年将在5月后迎来忙碌季,每天可进出果蔬10余吨,日均吸纳20余名村民开展分拣、打包工作。
产业间的无缝衔接,为村民们提供了不间断的就业机会。据统计,宁就村委会辖区三个厂区建成运营5个月以来,吸纳就近务工8000余人次,实现务工收入100余万元。在实现资产增益、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由原来的5万元突破至60万元以上。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不仅成为村民家门口就业的新天地,更成为了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2024年以前,为提高家庭收入,宁就村青壮年多到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外务工。对此,江边乡党委政府、村党总支积极盘活闲置土地,结合村情民情因地制宜“招小商”,对有投资合作意向的企业主动对接、牵线搭桥,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做好“三通一平”,为企业入驻生产夯实基础。
企业入驻后,结合用工需求,村集体公司化身“联络员”,在周边村组根据工种的要求“量体衣裁”进行招工,因岗定人推荐务工人员到相应岗位,便于“上岗”即“上手”。为方便群众生产生Kaiyun活,企业依实际情况制定灵活务工模式,分为白班、晚班,计件、计时,让群众实现生产、务工、顾家“三不误”。
家门口产业欣欣向荣,也让一批有识青年看到了农村、农业发展的希望,近两年来,宁就村已有近10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或任职,“务工经济”逐渐向“归雁经济”转变,为农村人才库注入了新鲜血液,给家乡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江边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 白婧】:江边乡聚焦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难题,千方百计盘活现有资源,引进企业、促进就业,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通过“招小商、建车间”,让更多群众真正实现务Kaiyun工不离村、致富不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