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晚上,中国驻马里大使馆发布了一则紧急通知,要求所有在马里从事采金业务的中国企业立刻停工并迅速撤离,若不遵从,将自负后果。这份通知对中国海外企业来说,是一种极为少见且严厉的“最后通牒”。其背后的原因,与近年来马里频繁发生的恐怖袭击和绑架事件密切相关。
根据中国驻马里使馆的通报,所有在马里开展采金业务的中国企业必须“立即停工停产”,并将人员迅速撤离至首都巴马科或其他安全区域。撤离前,企业需向使馆报备详细信息。使馆的最后警告言辞坚决:“否则一切后果自负。”这一强硬措辞在近几年中国政府发布的海外安全通告中极为罕见。
知情人士透露,发出这一通告之前,马里已发生了至少两起中国公民遭遇恐怖袭击并被绑架的事件。最为严重的发生在7月中旬,一处中资建设工地遭到武装分子突袭,三名中国公民和两名毛里塔尼亚人被绑架,工地设备遭到严重破坏,现场一片狼藉。如果说这起事件当时部分企业还视为偶然的风险事件,那么发生在8月1日的另一场袭击彻底打破了企业的侥幸心理。这次袭击由恐怖组织JNIM的武装分子实施,他们袭击并焚毁了中马合资的NSukala糖厂。该糖厂是一个总投资数千万美元、由中国控股60%的项目,经过短短几小时的破坏,糖厂化为废墟。这起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加明确了恐怖分子对中国企业的敌意。
马里位于西非的心脏地带,地理位置接近撒哈拉沙漠与西非内陆的交界,因此也被誉为“非洲屋脊”。在自然资源方面,马里被称为“黄金国”。根据数据,马里2024年全年黄金产量达36吨,位居非洲第四大产金国,其黄金出口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5%。自201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开始进入马里,参与矿产勘探、开采和基础建设。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马里运营的中资采金企业有80至Kaiyun官网100家,其中大部分位于马里中部和南部,一些勘探项目甚至深入到尼日尔和布基纳法索的边境地区。然而,这些区域恰恰是近年来恐怖袭击的高发区。
近年来,虽然马里北部和政治问题一直是武装冲突的热点,但目前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恐怖组织开始直接攻击经济目标,尤其是中国投资项目。学者们分析认为,这些组织的策略是通过打击大规模的经济项目,来制造更大的社会恐慌和政治影响,最大程度地达到他们的目的。这种袭击方式已成为近年来非洲多地恐怖分子的惯用战术——通过低成本的袭击,带来最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这样的安全环境下,中国驻马里使馆要求企业撤离至首都巴马科。然而,撤离之路同样充满了风险。连接矿区与巴马科的RN16公路,长期以来一直是企业撤离的生命线,但近期,这条道路上频繁出现武装分子设卡勒索、拦截车辆的事件。一支来自浙江的矿业公司车队就在撤离途中遭到持枪分子的拦截,对方要求支付巨额“过路费”。由于担心被绑架,公司被迫掉头返回矿区。一位当地员工称,这是“绑票前的试探”,他们已经知道中企正在撤离,故而上路抢掠。
更令人焦虑的是,虽然人员可以撤离,但价值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民币的采矿设备和重型机械无法在短时间内撤走。由于这些设备通常都安置在矿区的半山腰,搬运需要大型吊车和运输工具,而撤离难度极大。“这些设备根本无法短时间撤走,只能丢下来,听天由命。”一名技术员无奈地说。尽管这些设备的损失极其巨大,但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撤离人员的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考量。
目前,很多企业已经选择关闭项目,员工集中撤离至巴马科,等待使馆的进一步指示。部分公司还在与当地军警协商,争取获得武装护送,以确保安全撤离。根据非洲安全分析机构的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马里境内的武装袭击已超过280起,比2024年同期增加了30%以上。尽管联合国、法国及马里本国军队多次尝试清剿边境的武装分子,但成效有限。与此同时,马里政府正处于过渡阶段,政局动荡,资源匮乏,导致了地方政府的治理线月,马里政府就已经通知外资企业,要求其在9月30日前暂停采金业务。但局势迅速恶化,甚至在截止日期之前,中国驻马里使馆便果断行动,提前发出了撤离通知。这也表明,中国政府对马里局势的评估,远比外界公开了解的更加紧迫。过去,企业在海外投资时,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和风险管理,但如今,显然生命安全已成为最重要的考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