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抗日战争初期,它曾为我国的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陕西省咸阳酒精厂为躲避战乱和日本飞机轰炸,于1938年12月将糖蜜酒精生产线内迁到四川沱江河畔的资中县银山镇,利用资中、内江糖蜜和煤炭资源丰富以及公路、水路称便的有利条件,取名“资中酒精厂”,是战时产量最大的酒精厂之一。
资中县银山鸿展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门全:“1939年的11月份就投产,当时最大产量大概是4000美制加仑,折成现在的吨位也就是14吨左右。产的酒精主要是99度的和95度的,99度的主要是前线度的主要是前线抗日汽车使用。
抗战时期,日寇封锁我国沿海交通,切断我国汽油的进口渠道,致使我国汽油奇缺,汽车运输陷于瘫痪状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的陈茂椿(1911年出生,四川资中人)与老师魏岩寿(1900年出生,浙江鄞县人)等撤退到四川的师生科技救国,共同研究,糖蜜混合物通过发酵蒸馏,去掉白酒中的水分,成功研制出可以用来作飞机燃料的“无水酒精”,当时的报纸评论称此为:“世界上一大创举!”
这一科研成果受到了时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资中人) 的高度重视,便与时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的何北衡联系,由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与建设厅共同投资十万元作为研制经费。
随着抗战的持续深入,沿海省市相继沦陷,为解决燃料能保证抗战之急需,1939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投资将四川所属资中、简阳、泸州、纳溪、内江、重庆、北泉、广汉酒精厂和四川酒精厂等九厂合并改组,在资中银山镇建成西南第一大糖酒厂——“资川酒精厂”,以资中酒精厂为总厂,并在简阳、泸州设分厂。采用德国进口设备,充分利用制糖副产的糖蜜及粮食为原料,生产加工提炼出高浓度酒精和无水动力酒精。
合并后的资川酒精厂迅速成为战时燃料供应的中坚力量,日产酒精量大幅提升,生产的酒精源源不断地经沱江及老成渝公路运往全国各地作为军用动力燃料,抗战期间共生产4000多万桶酒精(每桶160公斤)。有效缓解了前线燃料短缺的燃眉之急,其技术创新与产业整合,彰显了民族工业在逆境中的顽强生命力与智慧光芒。
1958年底,建成以蔗渣为原料日产10吨纸的造纸车间,在全省率先利用蔗渣生产机制纸,并采用微机控制蒸馏酒精和煮糖新技术,成为四川全省轻工中型骨干企业。
1973年,更名为“四川银山糖厂”。生产车间分制糖、酒精、造纸三个车间,主要产品有白糖、酒精、机制纸。
2002年,组建资中银山鸿展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四川省重点培育的100户优势骨干企业、内江市十强企业、西南规模最大的酒精生产企业。
烽火抗战时期遗留下的老厂房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酒精及蔗糖、机制纸从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机械化生产的历史见证,是内江最具地域特色的工业遗产代表,已成为内江市近现代工业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0年12月,经资中县人民政府公布列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被列为内江市文物保护点。
时光芿苒,岁月如梭,转眼87年过去了,从曾经的资川酒精总厂、四川糖厂、资中糖厂、四川银山糖厂, 到如今的银山鸿展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改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疫情期间,资中县银山鸿展公司紧急斥资300多万元,新增小包装酒精生产线,研制生产多种规格的酒精消毒液产品用于抗疫一线吨消毒酒精驰援湖北荆州。目前,公司已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酒精生产企业,占全省食用酒精份额60%以上,年产食用酒精30万吨、饲料27万吨、二氧化碳18万吨,年销售收入30亿元。
资中县银山鸿展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门全:“先辈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鸿展公司全体员工奋发向上,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拓展市Kaiyun机械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