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下旬,马里北部廷扎瓦滕村的黄沙被血腥味浸透——一支由俄罗斯瓦格纳雇佣兵与马里政府军组成的车队在此遭遇伏击,84名瓦格纳士兵阵亡,数十人被俘。叛军发布的视频中,一名装死的雇佣兵抓起石块绝望反抗的画面,成为这场冲突最惨烈的注脚。几乎同时,中国驻马里使馆的紧急撤离令划破屏幕:“采金企业立即停工,72小时内转移至巴马科,违者后果自负”。从黄金矿区到基建工地,数千名中方人员的仓促撤离,揭开了中国在萨赫勒地区利益格局的脆弱一面。当瓦格纳这把“俄罗斯尖刀”在非洲折戟,中国的非洲战略正面临一场未曾预料的压力测试。
马里北部的红土之下,埋藏着中国在西非最密集的资源投资网络。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在马里运营着17座金矿,年产黄金约8吨,占该国黄金产量的1/3。这些分布在加奥、廷巴克图地区的矿区,不仅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贵金属供应,更支撑着当地2.3万个就业岗位。而在塞古地区,中马合资的“友谊糖厂”作为西非最大的制糖企业,每年向周边国家供应12万吨白糖,是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标杆项目。
这些项目的安全曾高度依赖瓦格纳与马里军政府的“铁腕治理”。2021年马里军政府驱逐法国驻军后,瓦格纳以“反恐顾问”名义进驻,通过残酷清剿为资源项目筑起屏障。人权观察组织的报告显示,瓦格纳在富拉尼族聚居区实施的“焦土政策”虽引发争议,却在2023-2024年间使中方金矿的袭击事件下降了60%。这种“以暴制暴”的安全模式,让中国企业得以在战乱中维持生产——直到7月的伏击战打破了脆弱的平衡。
叛军的扩张速度远超预期。击败瓦格纳后,图阿雷格分离主义武装与基地组织分支JNIM组成临时联盟,迅速控制了马里北部70%的领土。他们将中国项目视为“新殖民主义象征”,7月28日焚毁中马合资糖厂的行动,标志着针对中方资产的系统性袭击已然开始。撤离令下达时,至少3座中资金矿遭叛军占领,价值超2亿元的开采设备被洗劫,而糖厂的焚毁直接导致周边国家白糖价格单日上涨15%。
瓦格纳的军事存在,曾是中国在马里“风险外包”策略的核心支柱。这个由俄罗斯退役Kaiyun军官组成的雇佣兵集团,以每月1000万美元的代价为马里政府提供安保,其控制的区域恰好与中方项目高度重叠 。中国维和部队2023年撤离后,瓦格纳实际上承担了为中资项目“挡子弹”的角色——2024年9月巴马科机场遇袭事件中,正是瓦格纳分队击退恐怖分子,保护了附近的中方物流中心 。
但这种依赖在7月的伏击战后彻底崩塌。叛军公布的战报显示,瓦格纳第13突击队长阵亡,Mi-24直升机被击落,其在马里的战力折损近半。更致命的是,乌克兰情报部门向叛军提供了瓦格纳的行军路线与补给节点,这种“远程精准打击”让雇佣兵的传统优势荡然无存 。随着瓦格纳收缩至首都周边,中方项目暴露在“无防护状态”:从金矿到公路工地,绑架风险激增5倍,仅8月第一周就发生3起针对中方人员的未遂袭击。
中国企业被迫直面残酷现实:在马里,1名武装护卫的日薪已从冲突前的80美元飙升至300美元,即便如此,专业安保公司仍拒绝承接超过巴马科半径100公里的业务。某中资金矿负责人在撤离前告诉记者:“以前瓦格纳的巡逻车每天经过矿区3次,现在只能靠当地雇员带枪守卫,他们晚上根本不敢上岗。”这种安全成本的失控,让原本利润丰厚的资源项目瞬间沦为烫手山芋。
从巴马科的临时避难所望向北部沙漠,中国面临的抉择远超人员撤离本身。马里危机暴露出中国对非战略的深层矛盾:如何在不介入当地冲突的前提下,保护日益庞大的经济存在?
短期来看,撤离造成的损失已开始显现。金矿停产导致中国每年减少约15亿元黄金进口,糖厂被毁使中马贸易额骤降30%。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地缘信任——马里军政府对中国的“袖手旁观”颇有微词,而叛军则将撤离解读为“实力退缩”,双方都在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合作价值。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8月1日承诺“继续支持马里”,却对瓦格纳的溃败避而不谈,这种战略模糊更让中国陷入两难:填补安全真空可能打破“不干涉内政”原则,放任不管则意味着拱手让出既得利益 。
事实上,马里的动荡正在倒逼中国调整非洲策略。在塞内加尔,中国已与当地政府达成协议,组建由中资企业培训的“矿业护卫队”;在加纳,中方开始试点“保险+安保”的风险分担模式,将项目安全与当地社区利益绑定。这些探索虽不能立竿见影,却预示着一种新趋势:中国在非洲正从“纯粹的经济参与者”转向“有限安全提供者”。
夕阳下的巴马科机场,最后一批中方撤离人员登上包机。舷窗外,瓦格纳的残部与叛军仍在沙漠边缘对峙,而中国在萨赫勒地区的利益重构,才刚刚开始。这场撤离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清醒的提醒:在非洲大陆的复杂棋局中,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需要不断适应的游戏规则。当撒哈拉的风沙吹散旧秩序,中国如何在风险与机遇中找到新平衡,将决定其在非洲的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