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早开发矿产资源的地区之一,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正因为如此,近现代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才频频对东北的资源进行掠夺,并爆发了几次战争。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极具战略眼光,派遣了大量军政干部进驻东北,以确保这一重要区域的控制。那个时期,国共两党在东北的驻军人数空前,争夺战异常激烈,这也足以证明东北的工业对新中国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沈阳曾是奉系军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早期的东北工业基本都集中在沈阳和锦州一带。建国初期,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央领导出于安全考虑,开始将部分工厂迁移到黑龙江和吉林。60年代的三线建设又进一步推动了部分工厂向黑龙江地区的转移,这使得工业布局更加均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黑龙江的工业开始腾飞,并在60年代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特别是在60年代,安达县兴建了大量的工厂,若细数其数量,至少有上百个,包括糖厂、造纸厂、橡胶厂、砖厂、农机厂、毛纺厂、玻璃厂、电线年代,安达县也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转变为工业化县,迎来了工业化的浪潮。大量工厂的建设带来了全国各地的工人前来工作,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也正因如此,安达县在80年代晋升为县级市,标志着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安达县的炭黑厂便是在60年代末期建设起来的,这座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工厂占地面积达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员工人数接近600人。在90年代的工业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临时工的增加,厂内员工总数一度突破了1000人,成为一个中型的工业单位。炭黑是无定形碳的一种,它呈松散粉末状,质轻且黑色,用途广泛,除了作为黑色染料和油墨原料外,还常常作为橡胶的补强剂。早期安达的橡胶厂所需的大部分补强剂,几乎都是炭黑厂提供的。
最初,炭黑厂的工人数量为500人,年产炭黑量预Kaiyun研究所定为2500吨。然而,随着炭黑需求量的逐步增加以及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炭黑厂的年产量很快超过了预期目标。80年代,炭黑厂达到了生产的巅峰,职工人数和年产量几乎达到了极限,年产量最高曾突破5000吨。那时的炭黑厂,成了当地的标志性工业企业。
像许多国营工厂一样,炭黑厂也有自己的生产区和生活区。生活区内设有露天电影院、职工食堂、宿舍、子弟学校以及技工学校。由于炭黑的生产工艺相对复杂,培养一名熟练工人并不容易,因此技校成为了专门为工厂培养人才的地方。为了确保工厂的用工需求,政府当时还推出了父母退休后子女顶岗的政策。技校的学员大多是炭黑厂的子弟,也有一些为了进入炭黑厂而通过特殊渠道获得名额的工人家属。
进入90年代后,市场竞争日Kaiyun研究所益激烈,炭黑厂面临着设备老化、技术更新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产量逐渐开始下滑。工厂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产业调整政策的出台以及工业体制改革的推进,炭黑厂也开始了改革之路。然而,由于国家对能源企业实行严格的管控,尤其是对高污染企业的治理,炭黑厂因为环保问题和产能低下等原因逐渐被淘汰,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或许,炭黑厂线年。当年,炭黑厂以厂房和设备作为抵押,向工商银行贷款1250万元。但由于无力偿还贷款,2011年7月,炭黑厂被迫面临拍卖。最终,一位姓林的商人获得了炭黑厂的债权,但债权的具体情况并没有明确披露。自此,炭黑厂再也没有工人上班,完全废弃,成为了一片废墟。
据说,曾有一家来自北京的电影公司计划将炭黑厂作为拍摄地,拍摄关于731部队的电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计划未能成行。炭黑厂最终被遗弃,成为了一片破烂不堪的废墟。其实,像炭黑厂一样破产的工厂在东北的历史中屡见不鲜,尤其是近20年来,东北的工业体系经历了严重的衰退,许多工厂倒闭,人口大量流失。如今,东北已成为全国人口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至于东北的工业是否还能重新崛起,恐怕要问天问地,谁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本文是基于事实的记事性文稿,旨在真实记录当时的工业变迁和社会影响,所写内容如有不准确之处,还请广大读者谅解。感谢大家的阅读,期待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原创作品,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