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有一天,中国的“烟草大王”褚时健接到一个电话后,情绪彻底崩溃,痛哭流涕:“姑娘死了,在洛阳自杀了……”电话的那头传来的是他心爱的女儿褚映群的噩耗。当时,褚时健正在被调查贪污受贿的案件,而他女儿的死,如同晴天霹雳一般,彻底击垮了他。褚时健内心充满懊悔,若是当时听从了女儿的劝告,他也许能在她临终时见上一面,但一切已成空,死者早已匆匆火化,他此生再也无法得到那个答案。
事情要从1995年说起,中央纪委接到一封举报信,信中称洛阳的某烟贩子通过行贿获得了烟厂的香烟指标,非法获利高达八百余万元。由于这一事件,褚映群和她的母亲朱静芬被洛阳警方从云南带走调查。那时,褚时健并未在意,因为他认为这种事情在社会上很常见,亲人被捕只是暂时的,没多久就会放出来。然而,四个月后,他得到的却是女儿在洛阳监狱自杀的消息。
当褚时健赶到洛阳时,褚映群的遗体已经被匆匆火化,至此,他只知道女儿是自杀身亡,却对其具体的死亡过程一无所知。关于褚映群的死,外界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她是割腕自杀,现场血迹斑斑;也有人说她是上吊自杀,但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褚映群的死亡之谜始终没有揭开。这个消息让褚时健深受打击,尽管如此,褚映群留下了一个女儿,这为褚时健带来了一丝慰藉。
1999年,褚时健因贪污受贿被判无期徒刑。在监狱里,褚映群的女儿被褚时健的干儿子任新民照顾。任新民视这个小女孩如己出,两人的感情非常深厚。为了表达这份情谊,任书逸(褚映群的女儿)甚至改名与任新民同姓。与此同时,凭借褚时健在商界积累的人脉资源,任书逸和她的母亲也得到了不少关照。后来,由于表现良好,褚时健被减刑至17年,并因年老多病获得了保外就医和假释的机会。最终,褚时健只在监狱中度过了12年就出狱了。
那么,褚时健究竟是如何走上犯罪之路的?他的女儿又是如何卷入其中的呢?褚时健出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是一个合格的战士。解放后,他在云南玉溪担任政府职务。50年代末,褚时健的事业跌入谷底,从玉溪人事科科长变成了农场的普通农夫。褚映群就在那个年代出生,未曾享受几天的福气,便随父母来到农场生活。
在农场的日子里,褚时健一家结识了一位“高人”,这位高人给褚映群改了名字,原本的“褚映红”被更改为“褚映群”,因为据说名字中的某些笔画含有灾难之意,改名能化解不祥。褚家所在的农场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民风也很难融入。但褚映群并未抱怨,反而常常帮父母一起务农,干过喂猪、种菜、碾米等各类农活。记得有一次,褚时健还在工作,家中只有妻子和年幼的褚映群。深夜,一条大蛇钻进了屋子,正在熟睡的褚映群被母亲抱起,匆忙逃到屋外。母亲马静芬看到黑夜中空旷的四周,心中恐惧,赶紧将褚映群抱回屋内,守护着她,直到褚时健回家。
在了解妻子和女儿经历的恐怖后,褚时健内心非常痛苦,他知道自己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为了改变这一切,他开始思考如何摆脱困境,重新寻找出路。褚时健早年失去父亲,自小便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尽管身处人生低谷,但他仍具备东山再起的潜力——那就是他的工匠精神。他在农场里苦心钻研,成为了农业能手,深得同事们的钦佩。正因如此,经过同事们的推荐,他被提拔为副厂长,改善了家庭的生活条件。
生活有所好转后,褚时健常常带着褚映群去县城玩耍。年幼的褚映群对县城充满好奇,每当她有问题时,都会拉着父亲的手不停地问。褚时健总是耐心地解答,还会在她口渴时,买上一杯糖水。那杯糖水的甜味和父亲的陪伴,成为了褚映群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1963年,褚时健从农场调任,成为玉溪糖厂的副厂长。那时糖厂长期亏损,但褚时健并未放弃,而是通过研究糖业技术,成功推出了新品糖果,实现了厂子的扭亏为盈。此时,他为家庭付出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导致与女儿褚映群的关系渐行渐远。记得有一次,学校要求学生交钱买字典,而已经有些疏远的褚映群,一时难以启齿,最终还是母亲马静芬出面解决了问题。
1979年,年过半百的褚Kaiyun研究所时健被任命为玉溪卷烟厂厂长。当时,玉溪卷烟厂濒临破产,员工士气低落。然而,褚时健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四处集资,提升员工薪资,改善员工宿舍。通过这些举措,员工的积极性逐渐恢复,工作热情显著提高。随后,褚时健贷款购买了国外先进设备,并成功培育了优质烟叶,使玉溪卷烟厂逐渐走上了正轨,并成为了全国同行业的佼佼者。
褚时健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努力,使玉溪卷烟厂在短短几年内飞速发展,成为了行业的龙头企业。随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云南卷烟的价格管制取消,褚时健抓住了这一机遇,投入大量资金,创立了“红塔山”香烟品牌。到了1991年,褚时健已经成为了“亚洲烟王”,事业达到了巅峰。
然而,随着事业的成功,许多人通过各种手段寻求褚时健的帮助,其中包括行贿拿到烟厂指标。褚映群看到父亲身陷其中,曾多次劝他退休,享受清福。然而,褚时健没有采纳女儿的建议,继续扩展自己的商业版图。最终,1995年,褚时健因涉烟经济案件被判刑,而褚映群、马静芬等人也因同案被捕。
褚时健出狱后,尽管有人愿意为他提供安稳的晚年生活,但为了弥补对外孙女的亏欠,也为了悼念已故的女儿,他在74岁时重新创业,开始在家乡哀牢山种植橙子,企图为外孙女留下一份产业。2006年,褚时健的橙子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市场反应热烈。2009年,任书逸与丈夫一同参与经营,褚时健远在新加坡的儿子褚一斌也放下了金融事业,回国帮助运营橙子产业。
2015年,褚时健的橙子产业终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家庭的团结与努力让他们创造了超过一亿的资产。褚时健在74岁高龄为外孙女打下了一片事业,也是为了给已经逝去的女儿带来一份慰藉。褚时健的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女儿深深的怀念,更是对家庭的责任和爱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