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金羊网报道,8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给出明确表态,针对捷克总统帕维尔会见达赖、屡踩涉华红线这件事,中方已多次交涉无果,决定不再与其进行任何交往。第二天,舆论里“外交黑名单”四个字就满天飞,帕维尔一跃成了欧洲政坛的“热点人物”。对照看,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把访华日程摆上台面,一副准备做生意、谈项目的态度。两边风格泾渭分明,一个拿着扩音器往火堆里加柴,一个卷起袖子对着供应链算账,这个对比足够说明问题。
泽曼当总统那几年,中捷关系处在顺风车道,航班络绎,展会密集,文化项目一茬接一茬。捷克的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啤酒等传统强项在中国市场打出名堂,中国游客也把布拉格的老城广场挤得水泄不通。后面换成帕维尔,画风陡转。他的履历来自北约军事体系,这个背景本身就决定了他的安全叙事和地缘政治坐标。他上任第一天就给台湾地区领导人打电话,把历届捷克政府在涉台表述上的谨慎传统扔到九霄云外。紧接着,他反复公开喊出“台湾有事,欧洲有事”,并且推动布拉格和台北搞“姐妹城市”,给相关经贸互动点赞,等于在对华政策上踩下油门。
更关键的一步发生在7月27日。他结束日本行之后,绕道跑到印度,会见十四世达赖和所谓“流亡政府”负责人。捷方说那是“私人访问”,可国家元首的身份摆在那里,这种说辞说给谁听都会被当作打圆场。中方一再交涉,他还是执意推进。用军事话语讲,这种选择属于“明知对方设置了禁飞区,还要让要员飞越一次”的动作,政治效果远大于实际会面内容。这一步把之前积累的摩擦点,瞬间抬升为“核心利益正面对撞”。外交部的回应很直接,也很有指向性——不与帕维尔进行任何交往。注意这个表述的技术含量,是对人,不是对国。这不是拉闸断电,而是把某位高层从通讯录里划去,既立Kaiyun规矩,也给双边关系留了余地。
我知道有朋友会问,欧洲不少政客都喊价值立场,为什么偏偏轮到帕维尔被点名?答案不复杂,他不是单点动作,而是持续性地把敏感议题往前推。涉台有电话、有话术、有城市层级的“官式互动”;涉藏有元首级会面;对华经贸还有在欧盟层面对企业准入与出口控制的推动。积木一块块叠上去,最后必然触发系统级反应。这不是突发,是必然。
回头看帕维尔的路径,我更愿意把它拆成三条技术线。第一条是政治符号线,以电话、口号、会面为节点,目标是把欧洲安全叙事和台海议题捆在一起。第二条是制度政策线,推动欧盟内部以“安全”“去风险”为名的限制措施,影响企业准入、供应链配置、出口许可。第三条是舆论战线,包括对网络安全、对中俄关系的负面表述,形成一种“全景式”对华不信任框架。三条线叠加,最终就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从军事角度看,这类反制的逻辑可以类比“区域拒止”。A2/AD强调的不是消灭所有来犯,而是提高对方的行动成本,迫使其调整战术。对帕维尔采取“零交往”,不是去追求全面隔离捷克,而是把他的个人外交能力剥离出去,让他在涉及中国事务时“无机可用”。当一个元首无法在中国这个全球重要经济体上开展高层互动,他在多边场合的议题协同、项目落地、投资撮合都会少一条重要管道。缺一条管道,影响的不是一条新闻,而是一连串现实筹码。
但这次中方的操作恰恰避开了广谱打击,是“对人不对国”的分轨。这样的操作逻辑,和把整个国家拉进制裁清单有本质区别。你可以觉得强硬,你可以不同意这条红线,但把它说成对普通经贸的全面惩罚,不符合事实。反过来讲,若捷方有意控制风险,把公开表述拉回既有承诺,避免元首层级的象征性动作,缓和空间是存在的。这也是中方留的余地。
说回帕维尔。很多人好奇,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背景摆在那里,北约军职出身,安全框架天然偏向美欧。欧洲的政治生态里,把“价值”的话语抬得很高,是快速积累国内声望的一条捷径。把台湾问题和欧洲安全绑在一起,可以在国内外媒体上占据一条高地,哪怕这条高地缺乏实操的路径,也能加持政治动员。问题是,价值叙事不是免死金牌。在涉及他国核心利益的议题上,任何国家都要为自己的话术付出真实成本。外交不是讲段子,外交是清算表,表上有红有黑。
我也听到一些欧洲内部的反驳:如果不在价值观问题上表达强硬,欧洲会被边缘化。这个逻辑看上去有道德光环,但在具体政策上经常容易滑向“用喊话替代治理”。你要真关心供应链安全,可以在WTO框架和欧盟内部规则里设计更精细的风险评估;你要真在意技术外溢,可以在出口管制上做到精准和透明;你要真担忧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可以用第三方评估和招标机制提高门槛。用象征性会面、口号化动员去替代这些操作,结局往往是政绩短期好看,产业长期受伤。
这里还有个被忽略的细节。捷克外长曾口头重申遵守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独”。这在外交上是把话放在桌面上了。可是后续的实际动作——不论是电话、会面,还是某些欧盟内部提案——把这份表态稀释掉了。外界看到的是一句承诺,一串操作,承诺与操作之间的缝隙就是信任的断点。外交的信用像玻璃杯,裂了不一定立刻碎,但已经不能装热水。这次事件里,裂纹清晰可见。
对捷克来说,还有没有回旋余地?有。把话说回承诺框架,把动作控制在不触碰红线的范围内,让经贸和地方沟通先走起来,政治层面的缓冲区就能慢慢出现。对中国这边,也需要继续把清单列清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了会怎样,不靠猜测。不难想象,企业会欢迎这种确定性。确定性就是货币,越是地缘风险高的时候越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