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机械设计研究所)中国大陆-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动态

齐鲁乡夜星火正燃山东乡村夜经济激活振兴新动能

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5-08-21 02:59

  

齐鲁乡夜星火正燃山东乡村夜经济激活振兴新动能(图1)

  在国家“消费促进年”的号角声中,夜间经济成为撬动城乡消费升级的新支点。其中,乡村夜经济以其“活化闲置资源、再生文化基因”的独特价值,逐步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山东各地持续探索适合自己的乡村“夜经济”模式。当夜幕低垂,齐鲁乡野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

  政策东风劲吹齐鲁大地。山东出台《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培育夜娱、夜食、夜购、夜宿等夜经济,提振乡村旅游消费;《关于提振消费的实施方案》则要求一体带动出行、餐饮、住宿、购物以及夜经济等全景式消费。市县层面同步跟进细则,从资金扶持到业态引导,构建起全方位政策支撑体系。

  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王林坡村,以“多元业态+乡愁”点亮了夜空。“以前就靠一座网红喷泉撑场面,游客白天来、傍晚走。”村党支部书记王红军坦言。转折始于“泰山炊烟巷”的打造。这里生动复原了鲁中地区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老茶馆茶香袅袅,馒头坊热气蒸腾,老油坊醇香弥漫……17种承载着乡愁滋味的“夜”态被逐一激活。配合定期举办的草坪音乐节和篝火晚会,游客的脚步慢了下来,“一日游”悄然变为“过夜游”。这一转变,已带动周边增收280万元。

  同样热闹的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刘家村,探索出一条“村超+大集+啤酒节”的别致“夜路”。自今年7月18日起,每逢村里的传统赶集日,刘家村便开启“白+黑”联动:白天烟火蒸腾的农村大集,夜晚就切换为啤酒节与“村超”的狂欢。大集的喧嚣、啤酒的清爽与球场的呐喊奇妙交织,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刘家村联合党委书记张秀海怎么都没想到:“青岛各区市超40支群众足球队报名,短短10天村里就来了近30万人,连海底捞、必胜客和许多啤酒品牌都来‘练摊’。”

  潍坊市寒亭区寒亭街道西杨家埠村的夜晚,被“非遗文化+数字科技”赋予了别样魅力。这里启动的夏季灯光节将木版年画体验、3D塔楼灯光秀与“通关文牒”集章玩法巧妙结合。“非遗不能只放在橱窗,要变成能带走、能吃、能玩的夜产品。”潍坊杨家埠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俊岩表示,截至8月10日,这场光影盛宴已吸引游客30万人次,有效拉动周边区域收入达800万元。

  从过去单一的“吃喝”消费,到如今夜游、夜演、夜秀、夜赏、夜宴、夜娱、夜购、夜宿等多元业态的百花齐放,山东乡村的夜晚,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新生产力。

  乡村凭什么吸引城里人?其底牌,恰恰在于城市无法复制的星空沃野与高情感浓度。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马晓龙表示:“多样化的原生自然场景——星空、田野、山林,天然编织成人们逃离喧嚣、亲近自然的渴望,这是乡村发展夜间经济的最大优势。”

  越来越多的游客反向奔赴乡村,追寻的正是那份被城市稀释的“自然味”与“人情味”。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便是例证。夜幕降临,灯笼次第亮起,泉水绕村、竹林掩舍的自然底色被Kaiyun温柔点亮。然而比景致更动人的,是竹林深处升腾的人间烟火:竹叶裹炒鸡、泉水炖虹鳟、竹筒当酒杯。游客围坐在热腾腾的竹林宴中,品尝的不只是地道美味,更是具象化的乡愁。

  光有“田味”还不够,要让乡村夜色更具生命力,关键在于深挖文化底蕴,并借力数字科技进行创新性表达。马晓龙点明,乡村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乡村文化赋能——需从古建、节庆、技艺中提炼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基因,将其转化为可感可触的体验载体;再要借科技之力,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激活传统,打造多感官沉浸场景。

  齐鲁大地上,这理念正被生动实践。西杨家埠村的灯光节中,传承六百多年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化作游客收集印章的“通关文牒”,国潮IP“哪吒”“齐天大圣”借3D投影凌空舞动,吸引了30万人次沉醉其间。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石匣村让伏羊节的热闹喧嚣与章丘梆子的悠扬唱腔在同一个舞台交相辉映。东平县大宋不夜城借助VR演绎“出圈”。在历史感与科技感的交融碰撞中,沉睡的乡村文化走向动态的夜色生活,成为拉动“夜消费”的强劲动能。

  热闹背后最怕的就是“一阵风”,谁来担当可持续运营的操盘手?山东各地因地制宜,给出了不同方案。

  济南市济阳区济阳街道葛店村选择“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模式,将1214亩稻田统一流转给本地企业经营。不仅有效解决了村集体在资金投入和专业运营能力上的短板,在短短两个月内高效催生出31种丰富多样的新业态,更创新更配机制:按照经营公司90%、村集体5%、入股村民5%的比例实时分配每笔营业额,破解了传统模式中“年底亏空无分红”的困局。

  专业团队更懂市场,而村里的人更懂乡情。与葛店村不同,王林坡村由村集体掌舵:自筹500万元,村两委干部带头筹资100万元,再争取财政及外部投资300万元,仅10个月便将村游项目落地。“村里的夜项目,我们年轻人带头试,做好一个再添一个。”村民冯莉莉作为“领头雁”,带着乡亲复原老营生、引入非遗体验,耐着性子打磨着独属王林坡村的乡土韵味。

  点亮乡村夜晚易,让这“烟火气”长明不衰难。首要课题是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驱散“外人唱戏、村民看戏”的迷雾。现实中,不少乡村灯火璀璨,却难照亮村民的钱袋子,根源在于他们的获益渠道局限于低端摆摊或房屋出租,在运营、管理、利益分配等环节参与不足。

  葛店村的实践思路颇具启发性。该村引入数字乡村运营大数据平台,将每笔营业额按既定比例即时拆分,村民分红“秒到账”。“单笔钱虽少,但日日有进账,大伙儿觉得踏实。”济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洪滨介绍,这种模式解决了传统乡村合作中收益分配不透明、信任高的成本,还催生了主人翁意识:村民主动腾出停车场,开三轮车帮忙运物资,角色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目前,83%的村民积极入股,成为共享发展红利的共同体。

  破解业态“千摊一面”的困局,关键在于立足乡土肌理,培育特色新业态。当下许多乡村多以夜市形式简单卖些小吃,产品低端化、同质化且缺乏地方特色,烟火气里裹着单调与尴尬。

  乡Kaiyun村夜经济的灵魂在“土”字,必须深挖脚下一亩三分地的独特性。聚焦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同时,融入文化元素是关键——点缀小型民俗表演、传唱地方曲艺,设计主题互动游戏,增加文化氛围与趣味性。如石匣村把伏羊汤装进“章丘梆子”戏台旁的小瓦罐中,看戏的间隙听一段戏、喝一口汤;刘家村把农村大集的热闹、草根足球的激情与啤酒节的狂欢奇妙嫁接,打造了一场深度融合乡土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夜间嘉年华。正是通过“小吃+场景”“农产+故事”“非遗+互动”等形式,同质化的“死结”才被一一解开。

  实现“四季运营”,是打破“夏季火爆、冬季冷清”魔咒的必由之路。当前,客流量过度集中于节假日与夏秋旺季,漫长的淡季往往门可罗雀,是乡村夜经济常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痛点。

  “轻量创新”与“场景弹性”是破题之道。一方面,淡季可以策划年俗市集、非遗工坊、主题游戏等低成本、高创意的“轻量化”文化活动,不断更换“主题皮肤”保持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遵循“四季主题,一套筋骨”的理念,让同一套基础硬件设施通过设计与模块化组合,灵活承载不同季节、主题的活动,如夏季的啤酒节场地,冬季可以变身为年货市集或冰雪乐园等;灯光系统根据节庆调整投射内容,避免设施闲置。此外,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利用淡季开展直播带货、农产品预售、云游乡村等,填补线下流量低谷,拓展消费时空,实现“淡季不淡”。

  从点点星火到燎原之势,齐鲁乡村的夜晚正被创新与活力重新定义。这升腾的“烟火气”,不仅照亮了田野星空,更点燃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它让沉睡的文化基因在夜色中焕新,让农民成为舞台的主角,让看得见的幸福在乡间静静流淌。

Copyright © 2025 Kaiyun(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18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