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清晨6点,酒泉金塔县甘肃西域阳光食品有限公司车间里,机器已开始轰鸣。年过半百的李世军踩着晨光走进厂区,洗得泛白的工装口袋里,半截笔记本露着边角——这是伴随他34年的习惯,随时准备记录设备的每一处异常。从普通技工到手握55项国家专利、创造经济效益超6000万元的技术带头人,李世军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生产一线刻下了奋斗者的闪亮足迹。
“坐屋里摸不透机器脾气”。1991年夏天,刚分配到金塔糖厂技术科的李世军,做出了令人意外的选择:放弃舒适的“白领”岗,一头扎进制糖车间当技术员。那个酷暑,他常常趴在温度高达40℃的蒸发罐旁记录参数,在弥漫糖蜜味的车间调试切丝机。三个月,他徒手绘制出37张浸透汗水的设备原理图,机器的“脉搏”第一次清晰地跳动在他的笔下。
这股“跟机器较劲”的倔劲,让他成了攻坚克难的破局者。甜菜加工扩能攻坚期,生产线改造迫在眉睫。李世军二话不说,把铺盖卷搬进临时工棚,一住就是45天。方便面箱子堆到齐腰高,是他那段日子的见证。当改造后的生产线倍,工友们找到他时,只见他正趴在机器上检查螺栓,沾满油污的脸上,绽放着疲惫而满足的笑容。
常年摸爬滚打,练就了“听声辨故障”的绝活,也催生了“土办法”解决大问题的智慧。库房托盘频繁倾倒?他蹲守三天揪出重心偏移症结。翻出废旧木板,两个月试验37个模型,最终设计出带有“工”字形加强筋的稳固托盘。这项朴素的“土发明”,不仅让库房容积率提升35%、年省运费12万元,更获得了国家专利,成为行业标准。
在同事眼里,“老李眼里全是活儿”。发现番茄酱生产线耗水量巨大,他急得直拍大腿:“这简直是把清水当酱油用!”当天便牵头搭建监测站,在38℃高温下坚守半个月,记录2000多组数据。随后带领团队改造管道、加装循环系统,硬是将吨产品耗水量从20吨降至13吨,年节水高达58万吨(相当于30个标准泳池)。
这份工作常年在“冰火两重天”里打转。冰冷的设备相伴几十年,让他的腰早早落下病根,阴雨天常疼得直不起身,办公椅子总垫着块硬木板。但生产旺季,他依旧雷打不动凌晨六点到岗:“机器跟人一样,得常摸摸‘脉’。”
2025年春天,李世军又带领团队向“甜菊糖Kaiyun机械高纯度提取”技术发起冲锋。在智慧工厂建设现场,他与年轻人一同调试设备、讨论方案,眼中那份热忱,一如34年前初进厂的模样。这一年,他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面对记者,他平静地从抽屉拿出证书,笑着说:“功劳是大伙儿的,我不过领着大家往前闯了闯。”
34年,车间灯光映照着他的身影。李世军拧紧了无数螺栓,更拧紧了那份沉甸甸的产业报国初心。灯光下,是一位劳模最朴素的信念:“车间灯光亮着,我心里就踏实。”这灯光,见证着付出,更映照着坚守与担当,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