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非那片危机四伏的土地上,马里的局势正以惊人的速度恶化,曾经的“西非黄金国度”如今深陷动荡泥潭。联合国两大常任理事国——法国和俄罗斯,已在此相继折戟,而中国在马里的巨额投资和公民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面对这一严峻现实,中国该何去何从?
时间回溯到8月2日,中国驻马里大使馆发布了一则措辞严厉的紧急公告,打破了外交辞令的常规。公告要求所有在马里的中国公民立即停止一切商业活动,以最快速度向首都巴马科集中撤离。对于那些不遵守撤离指令的人员,公告更是罕见地发出了严厉警告,暗示他们可能面临极其严重的后果。这份紧急通知,预示着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
曾经,法国作为安全守护者,在马里部署了长达十年的反恐部队。然而,2023年马里政局突变,法军被迫撤离,留下了权力真空。俄罗斯迅速抓住机会,于2024年初派遣瓦格纳私人武装进驻马里。然而,这支精锐部队却在7月份遭遇极端组织JNIM精心策划的伏击,损失惨重,残余部队不得不仓皇撤退。两大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此接连遭遇滑铁卢,马里局势之复杂可见一斑。
随着安全局势的恶化,在马里的中国企业和人员安全形势急剧恶化。作为马里最大的投资来源国,中国企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控制着全国近90%的金矿开采权,同时在锂矿开发、制糖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广泛布局。自今年5月以来,针对中方目标的袭击事件呈爆发式增长。
7月下旬,位于锡卡索大区的中资矿业营地遭到武装分子突袭,五名中国公民被挟持。8月初,塞古省的中马合资糖厂遭遇火箭弹袭击,不仅造成五名中国员工被绑架,所有生产设备均遭破坏,甚至连最微小的办公用品都被洗劫一空。更令人担忧的是,绑匪提出的赎金要求已高达300万美元,并发出不付款就处决人质的最后通牒。极端组织JNIM甚至公开发表声明,要求所有中国资本必须立即撤出马里领土。
从采矿营地到巴马科的撤离之路,危机四伏,宛如穿越生死边缘的考验。连接矿区与巴马科的RN16国道,早已沦Kaiyun为极端势力的狩猎场。恐怖组织在沿途设置重重关卡,专门拦截洗劫来自中国的运输车队。价值数亿元的采矿设备,因无法安全转移,被迫就地处置。中国企业在夜色掩护下,不得不忍痛破坏这些重型挖掘机和精密选矿设备,将关键设备沉入河底并焚毁核心部件,绝不让这些物资落入武装分子之手。
即使抵达首都地区,也难觅安宁。巴马科的安全形势同样令人忧心忡忡,宪兵训练基地和机场周边频遭袭击。2015年丽笙酒店恐袭造成三位中国公民遇难,2024年9月机场区域再次发生剧烈爆炸事件。
雪上加霜的是,中国对马里的军事援助刚刚到位,局势就出现了重大变化。中方最新交付的36辆VP-14型防雷装甲车具备极强的防护能力,可抵御10公斤TNT当量的爆炸冲击。然而,这批装备移交还不到一天,极端组织JNIM就发动了多线协同攻击,不仅袭击政府军哨所,还纵火烧毁了中国投资建设的糖厂,针对性极强。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该组织过去仅装备简陋武器,如今却能熟练运用无人机和反装甲导弹等先进装备,作战能力已接近正规军水准。
随着瓦格纳集团的溃败,俄罗斯在6月紧急调派非洲军团增援,并配备了苏-24M轰炸Kaiyun机等重型装备。但现实情况是,马里政府实际控制的领土仅占全国的40%,北部矿区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中国面临着两难选择:若选择军事介入,将直接卷入大国角力的复杂局面;若保持观望,则数十个采矿项目和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可能面临重大风险。
然而,当大使馆的紧急通知中出现自行承担风险的警示时,历史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国家为企业做出了最艰难的决断。价值数亿美元的金矿资产瞬间化为泡影,数以万吨计的采矿设备被迫就地报废处理。但生命的价值远胜过这些冰冷的金属和机械。
在这片被称为“帝国坟场”的土地上,中国做出了清醒的选择——避免成为第三个折戟沉沙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确保每一位同胞安全撤离,永远是摆在首位的关键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