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中国驻马里大使馆发布了一则极为罕见且紧急的公告,内容严厉,明确要求所有中资矿业公司以及中国公民立刻停工停产,并且迅速撤离至首都巴马科,否则将自负其责。这是近年来中国驻外使馆为数不多的公开撤离指令,也再次凸显了马里局势的动荡和不稳定。然这场撤离背后的复杂局面,远远超出了这则公告所能简洁描述的范围。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马里大量投资,尤其是在矿产资源的开采方面,黄金开采项目成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次大使馆发布的紧急撤离指令,绝非无的放矢,而是基于对潜在威胁的冷静评估。仅在8月1日,马里就发生了一起引发中方高度警觉的武装袭击。袭击发生在一座由中国企业投资建设的糖厂,嫌疑人疑似属于“支持伊斯兰与穆斯林组织”的恐怖分子,极有可能是“基地”组织在西非的分支。袭击者不仅纵火焚烧厂房,还抢走了大量的设备和武器,包括笔记本电脑、手机、对讲机以及一系列轻武器弹药,甚至连空调遥控器都未放过。更为严重的是,袭击者在行动过程中曾试图绑架厂内的中国员工,虽然最终未能得逞,但这一事件无疑显示了中国人员已成为恐怖分子的目标,安全风险急剧上升。
马里政府对此显得束手无策。一方面,马里军队的力量有限,无法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另一方面,境内的反政府武装活动频繁,再加上国际势力的交织,使得局势更加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就在这一系列不安定因素的背景下,马里政府军最近高调宣布接收了首批36辆中国制造的CS/VP14高机动反伏击装甲车。这批装备的引进,被认为是马里政府重拾信心的象征。而根据计划,后续还将有超过120辆装甲车陆续交付。这款装甲车专为应对高风险地区的任务而设计,具有极强的防地雷和防伏击能力,适合执行反恐任务及日常巡逻。中国此举被外界解读为,随着法国和俄罗斯在马里势力的逐步退却,中国正在填补这一安全空缺,承担起马里安全建设的重任。
然而,尽管这些军事装备的交付在表面上增强了马里的防卫能力,实际效果却未能为当地局势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善。相反,分析人士认为,这反而可能激化恐怖分子的报复行动。恐怖组织对于“外来军事支持”极为敏感,一旦察觉到有国家向马里政府军提供武器装备,它们极有可能通过攻击相关国家的利益目标进行警告,其中,中资企业与项目无疑是首当其冲的目标。
要深入理解马里为何如此动荡,就不能忽视“瓦格纳”集团的影响。这支俄罗斯的准军事组织,在马里政局发生剧变之后迅速进驻,并以“反恐”为名与马里军方合作,打击极端武装分子。据外媒报道,自2021年起,“瓦格纳”不仅充当了马里作战主力,还实质性地控制了多个矿区与边境区域。然而,到了2024年6月,瓦格纳集团突然宣布撤出马里,官方声明称“任务完成”。但多个安全智库和情报机构则指出,瓦格纳在马里的军事行动损失惨重,可能已经有近百人阵亡或受伤,再加上乌克兰战争对俄罗斯造成的巨大消耗,瓦格纳很难再长期维持如此庞大的海外军事资源。更复杂的是,乌克兰方面也公开承认,曾派遣志愿人员参与支持马里的反政府武装,以对抗瓦格纳势力,换句话说,马里变成了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代理战争的一场隐形战场。
瓦格纳撤离后,马里境内的多个恐怖组织迅速填补了这一真空,并加紧了行动的步伐,不仅重建了自己的据点,还发动了连环袭击,目标包括军事基地、警察局、中资企业及Kaiyun外国人。马里政府军由于装备不足,缺乏足够的兵力,根本无法形成持续的打击能力。在这种极为复杂且危险的环境下,中国企业的处境变得异常尴尬。一方面,它们为当地带来了投资、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随着局势的恶化,一旦成为敌对势力的眼中钉,往往也极易被“政治化”或“军火化”,面临更加严峻的安全挑战。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在过去20年里已经从“输血”模式转变为“造血”模式,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非洲扎根,推动了制造业、物流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发展。然而,当前的局势提醒我们,如果无法保障足够的安全基础,那么所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愿景都将变得空中楼阁,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