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导弹危机给我们的印象是苏联怕了美国,从古巴撤军,美国大胜,苏联大败,可多了解这方面的历史,多查下资料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我们想的这么简单,甚至这次危机对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越看这段历史越觉得大国博弈的微妙与复杂。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时间在1962年10月,在此之前我们先看下美国的一场闹剧,因为这场闹剧是导弹危机的前奏,这就是1959年同样发生在古巴的猪湾事件,猪湾的位置在下图位置,大家感受下古巴距离美国有多近!
猪湾事件的爆发还要追溯到巴蒂斯塔,这哥们通过军事政变在1952年成为古巴总统,建立了一个腐败而专制的亲美政府,政府运作严重依赖于美国的经济支持和军事援助,但国内经济却搞得一塌糊涂,最终没撑几年就在1959年1月1日被称为“古巴国父”的卡斯特罗推翻,本人也流亡海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都知道美国关押“911”恐怖袭击人员的监狱-关塔那摩监狱吧,这块地就是这哥们租借给美国的,更搞笑的是连同关塔那摩一共两块地,全部租金是每年2000美金,这和白送有啥区别,不可想象吧,说这哥们卖国都不为过。关塔那摩监狱位置就是下图这个位置。
据卡斯特罗后来自己描述,古巴革命成功时,他不仅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任何联系,而且甚至对马列主义、对共产主义学说尚无基本的认识,也根本不了解什么是苏联革命,更没有投靠苏联的想法,因为苏联距离古巴实在太远了,而美国距离古巴又太近,两边这么一对比,傻子都知道应该怎么选。
就在这时美国抛来了橄榄枝,老卡看看美国的大腿确实比较粗,自然想抱了,出访美国时,意外受到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热烈欢迎,当然美国政府欢迎老卡,并不是喜欢他的大胡子,也不是喜欢古巴的雪茄,而是企图继续把古巴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巩固它在拉美的统治基础,因此老卡新政权成立初期,美国同古巴的关系还比较好。
但好景不长,随着卡大胡子一系列的改革导致美古很快交恶,如将外国资本控制的公司和糖厂全部进行国有化,这就触动了美国的巨大利益。因为美西战争后,美国各大财团在古巴购买了大量土地,从事甘蔗种植和蔗糖生产,这些财团的背后基本上都站着美国军政两界的大佬。现在古巴政府将属于他们的钱和土地从他们的手里抢了过去,这让美国牛仔怎么忍得了?从来都是老美欺负别人,怎么可能让这个不入流的小弟打脸?要打也是自己打自己,别人打是万万不行的。
交恶后美国的常规操作自然是推翻卡大胡子,换个听线年的猪湾事件的背景,说起这个事件的过程也简单。
1960年中情局在美国的佛罗里和海外的危地马拉、多米尼加、洪都拉斯集结了众多的古巴流亡分子成立了武装组织,也就是所谓著名的“古巴旅”,有近1400人,只是这帮人太拉胯了,登陆前就闹得沸沸扬扬,恨不得全天下皆知,就连《纽约时报》在头版都这么写:“美国正在一个秘密的危地马拉空军基地帮助训练反卡斯特罗的力量。”傻子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可是因为国际舆论压力和肯尼迪自己的优柔寡断,原本计划40架次三批的空袭只派遣了8架飞机轰炸了一轮,然后还被古巴防空部队击落了5架,这真没法活了,空袭是一点作用都没起到。
登陆前中情局说猪湾海滩是“荒芜而寂静的”,可是行动指挥官见到的却是灯火通明的海滩派对,这里已经被开放为海滨度假场,中情局的情报却一直没有更新,这就离了大谱了。
登陆部队因为被大片的珊瑚阻拦了航道,不得不下海蹚水登陆,而迎接这些背着重型装备的人的是亮如白昼的海滩和早有准备的古巴军队,古巴的空军如同闪现一样出现在了“古巴旅”的头顶,击沉了3艘登陆舰,摧毁了所有的通信设备,让他们的弹药和补给全部沉入了大海,这还打个啥。
美国政府、中情局和美军彻底蒙了,古巴人民军的强大战斗力让他们始料未及,美军的指挥彻底陷入了混乱,最终这场闹剧持续了72小时,结果是1400人的登陆部队有1200人被俘,几乎全军覆灭。
对于被俘虏的流亡分子,古巴政府取消了他们的公民身份,并以此为人质向美国政府索取了6200万比索的药品与婴儿食品,美国还是要脸的,人质一直被扣押,美国丢不起这个人,人被多扣押一天美国的脸面就被古巴打一次,所以美国政府为了不再被打脸,不得不第一次支付“战争赔款”,肯尼迪总统也不得不承认猪湾事件是一个错误,美国这次丢脸丢大了,还好美国牛仔的脸皮向来比较厚,还不至于不敢出门。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古巴看着自己瘦弱的小身板,再看看美国的大腿,肯定是抵不过美帝恶势力的蹂躏,怎么办?周围看了一圈,发现能抗美帝恶势力的只有苏联了。
所以卡大胡子开始转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以至于在1960年秋天的联合国大会上老卡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他面对坐在大厅里的美国人说:“是你们促使我们寻求新的市场和新的朋友,它们就是苏联和社会主义世界。在这之后,我们就开始对这种社会主义产生了兴趣并开始研究它。”这标志着古巴正式转向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当时对古巴的处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切,古巴的求援,正是赫鲁晓夫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这时苏联也有自己的一堆麻烦事,能在拉美找一个立足点,对于苏联解决自己的问题将起到巨大作用,所以两者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我们知道德国在二战后被一分为二,即联邦德国,俗称西德,由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东德称民主德国,俗称东德,由苏联控制。
让苏联非常尴尬的是,德国首都柏林也被一分为四,虽然柏林的位置在苏占区,但联邦德国却在民主德国的心脏安家落户,这让苏联很不爽。肯尼迪与赫秃在维也纳举行两天会谈,讨论焦点集中于柏林问题,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肯尼迪断然拒绝。
于是大聪明赫莽夫灵光一闪,在东西柏林分界线筑起了柏林墙,这一举动令西方国家措手不及,但除发出警告外,不得不把接受柏林墙的事实存在,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苏联明显吃瘪了。
可能许多人不知道,柏林墙并不是修筑在东西德分界线上的,而是修筑在柏林城里(柏林城当时分为东柏林城和西柏林城),而整个柏林城又都处于东德境内,这就像长在嘴里的一颗蛀牙一样让苏联难受,赶又赶不走,看着又心烦。
另外1957年,欧洲国家英国、意大利、土耳其同意了美国在己方领土部署中程导弹的提议,1959年,美国成功将专门针对莫斯科的“木星”系列导弹,部署到土耳其、意大利等国,部署在土耳其的美国核弹不到五分钟就能打到苏联,这些导弹的部署严重威胁到了苏联各大城市的安全,对苏联人来说这等于把匕首顶在肚脐眼上。甚至就连苏联领空,也常常迎来美国U-2侦察机的免费“观光旅游”,看下图大家感受下美国部署的导弹对苏联的威胁,真的就像在你家门口有个流氓天天磨刀霍霍,并用凶狠的眼光看着你,你问他有事吗,他就说没事,这换作谁都心虚啊。
这时古巴这个小弟主动来投,赫秃高兴坏了,古巴是什么地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核心地带,战略意义重大。如果趁机把古巴拉到社会主义阵营,不仅提高了苏联的威信,也在美国的后花园扎了个钉子。让喜欢在别人家门口陈兵架炮的美国也感受一下个中滋味,一旦苏联的导弹部署完成,华盛顿的预警时间只有5分钟,古巴完全变成了顶在美国腹部的一把尖刀,想到这里赫秃做梦都能笑醒,这要是有半点犹豫就是对自己智商的侮辱,虽说赫莽夫的智商确实有点不咋地。
据赫秃回忆,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想法是他在1962年4月在黑海海滩上散步时产生的,他洋洋得意地形容这一行动是“把我们的一只刺猬丢进美国人的裤裆里”,大家感受下赫莽夫的“斯拉夫幽默”,与在联合国脱皮鞋拍桌子骂美帝的经典莽夫气质绝配,不过他打的比喻倒挺“形象”的。
在古巴部署导弹,可以在柏林问题上制造谈判筹码,打破西方对东德的外交孤立,或许可以成为拿下西柏林的筹码。
另一目的是想要通过近距离核武威慑,争取美苏战略博弈中的主动权,争取与美帝平等谈判,事实上这时苏联实力是比不过美国的。
1960年苏联的原子弹为1605枚,看起来很多了吧,可这个数字,仍不及同期美国的十分之一,1960年,美国原子弹储量已经来到惊人的20434枚!质量上,苏联核武库中的原子弹,大部分搭载的都是不能威胁到美国本土的中近程导弹。而美国1962年的核武库中,至少有180枚洲际弹道导弹,以及12艘搭载“北极星弹道导弹”的核潜艇、630架能够搭载核弹头的轰炸机。另外,美国核武活动半径、装填速度也远远优于苏联。
苏联的经济、工业、技术等各方面实力,这时还无法批量生产洲际弹道导弹,根本不足以对美国本土形成致命威胁。
将古巴打造为苏联的核武基地,可以将美国人的目标转移至美洲,将美苏博弈的战场转移至美洲,减少美国对苏联的直接军事威胁,从事实上就会使苏联打击美国的能力增加一倍,改变苏联的战略被动地位。
赫鲁晓夫的一句话能很好概括为什么苏联要在古巴部署核弹,即:“我们不想挑起战争,我们想在古巴问题上吓唬和遏制美国。”
还有一点也需要注意,前面也讲过,当时美国在北约国家已经用轰炸机基地和导弹包围了苏联,美国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西德的导弹都对准了苏联,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都处于核弹、战略轰炸机的直接威胁之下,这就像两人打架,你可以随时打我,我却打不到你,处处被动,这还怎么玩,这口气赫莽夫咽不下啊。
因此,在赫鲁晓夫看来,向古巴部署导弹显然是恢复苏美平衡的一个快捷、便宜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苏联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于1962于7月开始实施。苏联将几十枚导弹和几十架飞机拆开装到集装箱里运往古巴。每一枚导弹都携带一个威力比在广岛的原子弹大20或30倍的核弹头。同时,3500名军事技术人员也陆续乘船前往。
在此期间,苏联为了迷惑美国,在公开场合一直否认在古巴拥有任何进攻武器。赫秃在给肯帅哥的信中表示:苏联不需要为了击败侵略,为了进行报复性的打击而将自己的武器转移到其他任何国家,例如古巴。赫秃保证在11月美国国会选举前,他不会挑起任何事件。
9月2日,苏联才公开宣布,苏联将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此时,苏联的武器和专家的运输计划已基本完成,部署工作已近尾声。
9月4日美国U-2侦察机发现萨姆-2防空导弹时,白宫仍将其解读为防御性部署,肯尼迪这个年轻人还是太年轻了,对赫秃太过轻信了。
直到10月15日,美国技术专家认出了一座发射台、许多发射弹道导弹的建筑物,一枚中程弹道导弹及在修建射程为2000英里的中远程弹道导弹使用的坚固的永久基地,直到此时美国鉴定专家确信,发射装置上安装的是导弹核武器。
10月16日,肯大总统才得到上述情况的汇报。他对赫秃欺骗他的行为非常恼怒,并立刻意识到这件事关系重大。他没有料到苏联人在古巴会采取如此轻率而冒险的行动,没有料到转眼之间古巴戏剧性地拥有了在西半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装备最好的军事力量,想到美国随时都会遭到核弹攻击,腿肚子都是软的。
10月22日晚7点,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注意他在演说中用“隔离”一词代替了“封锁”,这个词比“封锁”火药味较少,比较适用于和平、自卫的行动,这个决策的微妙之处在于:既展示强硬姿态,又为赫秃留下政治回旋空间。由此可见美国其实对苏联还是颇为忌惮的。
10月23日苏联发表声明,嘴上表示仍要按苏古协议继续使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的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
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美舰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个弧形,封锁了古巴海域,同时,美国导弹部队全部奉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导弹在发射台上听候指令。整个古巴像个铁桶似地被团团围住了。
10月25日,苏联还是先怂了,作出了一个让肯尼迪放在核按钮上的手指可以松以松的决定,即苏联以不携带武器的船只去考验封锁。一艘苏联运输船闯进了美国划定800海里封锁海域,面对美国的警告,苏联没有停船,闯了进去。肯尼迪没有下令开火,而是把“停船检查圈”缩到500海里,等到苏联穿接近到500海里警戒圈的时候,赫鲁晓夫下令停船,接受美军检查。由此可见,美苏双方的高层还是比较慎重的,并不想开火,双方都认识到如果开火肯定是两败俱伤,世界毁灭,对谁都没好处,都表现的比较克制。
10月26日,白宫突然收到克宫发来2300字的冗长密电,赫秃用个人化语言提议:“我们撤出导弹,你们承诺不入侵古巴。”
但12小时后,也即27日,大聪明赫鲁晓夫睡醒后一拍光秃秃的大脑袋,不对啊,最重要的事情还没说呢,于是追加了第二封措辞强硬的正式照会,要求:美国必须撤走土耳其的朱庇特导弹。美国人感到震惊和愤怒,对待国家大事怎能说变就变,毫无诚信,如同儿戏。
对于撤出土耳其导弹一事,肯尼迪想都没想就拒绝了,都按照你的要求办了,我大美帝的面子放哪里?但信不能这么回,一旦回复不妥当,就可能激怒赫鲁晓夫这个莽夫。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肯尼迪弟弟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摆脱危机的法子:不理睬赫鲁晓夫的第二封信,只回答第一封信。
于是,肯尼迪思路清晰的回复赫鲁晓夫,表示愿意接受第一封信中的条件,你撤导弹,我保证以后不入侵古巴,这明显是即给了对方面子又维护了自己的面子。赫鲁晓夫再莽,也能领会肯尼迪的暗示,台阶都送来了,此时不就坡下驴难不成真的打一场核战争?
首先负责防空监视的苏军导弹部队,发现了美军U-2侦察机,并且向上级提出击落这架飞机的要求。结果苏联军方高层,一直不敢答复,因为这么做了,真的可能引发世界大战。但也不敢拒绝,因为如果坐视美军U-2侦察机这么无法无天的在头顶上飞来飞去,上面追究下来,军方有人要承担责任的。
而那个年代基层的苏联官兵,很讨厌美国,早就看U-2不顺眼了,上面却既不下令攻击,也不阻止的情况下,几个师一级的指挥官一商量,决定先打下来再说。
于是,这架U-2成了整个古巴导弹危机之中,唯一一架被击落的美军飞机,而安德森少校,则成了唯一阵亡的美军士兵。
同时正驶向古巴的苏联4艘F级潜艇对于外界局势的剧变并不清楚。为了隐蔽行踪,潜艇在航行途中保持无线电静默,很少与总部取得联系,只通过收听美国广播获悉碎片化的形势变化。当4艘潜艇进入加勒比海东北方的马尾藻海后,陆续被美军反潜系统发觉,并被美军舰船和飞机跟踪,甚至遭到模拟攻击。后来人们才知道,美国海军怀有敌意的行动险些点燃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美军舰船通过声呐探测到水下的不明潜艇,并展开追踪,在B-59潜艇附近投掷训练用深水炸弹,并没有杀伤力,意在迫使潜艇上浮以辨明身份,但B-59上的苏联艇员们并不知道在周围爆炸的是训练深弹,他们都认为潜艇正遭受真正的攻击。
在剧烈冲击波的震荡下,B-59艇长萨维茨基海军大尉失去了冷静,他认为战争很可能已经爆发,决定发射核鱼雷进行反击,与他同样紧张的政委马斯连尼科夫也表示赞同。按照当时苏联海军条令,只要艇长和政委达成一致就可以动用“特殊武器”,幸运的是当时B-59号上还有第三位副艇长阿尔希波夫,因此萨维茨基向他征求意见。
阿尔希波夫对于发动核攻击的后果比另外两位军官更为清楚,他表示强烈反对,并使萨维茨基冷静下来,最终没有下达发射核鱼雷的命令。后来历史学家认为,阿尔希波夫才是真正挽救全人类的英雄。
由于蓄电池电力耗尽,舱内空气条件持续恶化,B-59最后被迫上浮,结果惨遭美军舰艇和飞机的围观,看着在身边转圈的美国军舰,耳边回荡着美军舰载机引擎的轰鸣,所有苏联艇员都感到深深的耻辱,萨维茨基意识到已经无法抵达古巴,无奈下令返航。
其Kaiyun官方登录入口他3艘潜艇的遭遇也与B-59相似,B-36和B-130均被美军舰机逼迫上浮,在身份暴露后放弃任务返航。B-4号比较幸运,尽管被美军反潜飞机发现,但由于刚刚完成充电,这艘潜艇能够长时间保持潜航,成功摆脱了追踪者。不过,该艇艇长知道硬闯美军封锁线绝非明智之举,于是也选择打道回府。
这四艘的行动以极为羞辱的方式宣告失败。苏联舰船在美军封锁线前连连碰壁,让赫鲁晓夫意识到肯尼迪的强硬态度绝非虚张声势。
10月28日,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的回信同意停止建造导弹发射阵地并从古巴撤出所有进攻性武器的声明,标志着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束。
随着这一句话的播出,这场严重的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了,但信中没有再提美国撤出在土耳其的导弹为对等条件。
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赫秃答应在30天内从古巴撤走全部轰炸机,肯尼迪同时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命令苏联武装力量解除最高战备状态。
为了不再刺激苏联,同时为了不使得美国的北约盟国感到难堪,另外也出于宣传目的,美国决定从从土耳其撤军。在1962年12月的北大西洋理事会巴黎会议上,美国正式向土耳其提出了撤走导弹的建议,1963年2月9日,尽管有土耳其在百般阻挠,但美国仍正式批准撤走导弹,4月24日,土耳其导弹全部撤走。这个时间比苏联撤军晚了有近半年,而且是秘密撤军,这样美国从表面上来看是这场危机的胜利者。
通过在古巴部署和撤出导弹,苏联达到了美国从苏联的邻国撤出导弹的目的,苏联的目的达到了,解除了美国对苏联的威胁。
事实上,60年代初期苏联的核战略是落后美国的,赫秃采用讹诈的方式与美国做看似平等的交易,让苏联赢得了实利,而美国赢得了面子,只是美帝的宣传洗脑太过厉害,让我们都产生一种错觉,认为美国才是胜利者,苏联是失败者,其实刚好相反。如果不考虑对外的心理效果的话,苏联在这场危机中其实是获得了一个战术胜利。
危机中,核弹的发射权在各部队,而身处世界权力巅峰的二人,无法控制潜艇船长是否会按下核鱼雷发射按钮。他们握有炸飞整个世界的能力,却无法掌控这种能力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被释放,这令人不寒而栗,下层片面化的信息量毕竟比不了上层综合信息量。所以危机后核按钮手提箱系统诞生,将核决策权从军方收归到最高文官,也就形成了现在的核威胁格局。
1963年6月20日“华盛顿-莫斯科热线”建立,信息传递速度从6小时压缩至3分钟,从而实现核大国间的及时有效沟通,避免误会而导致核大战的发生。
导弹危机使所有人认识核战争会毁灭全人类,这就造成了1963年的《禁止有限核试验条约》、1968年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1972年的《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的诞生。
另外苏联海军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相当丢人的表现使苏联海军从这场危机中因祸得福,迎来了历史发展的转折点。“阿纳德尔”行动的失败使苏联高层认识到一支强大且构成均衡的海上力量在与西方进行战略博弈时具有不可低估的关键作用,一贯鼓吹导弹核武器致胜论的赫鲁晓夫也改变态度,开始对海军造舰计划大开绿灯,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的十年间,从波罗的海之滨到太平洋西岸,整个苏联的造船厂都一派忙碌,一艘艘崭新的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核动力潜艇走下船台,驶向远洋,一支红色大舰队渐渐孕育成形,并最终放射出令西方世界心惊胆寒的耀眼光芒!中国的辽宁舰前身瓦良格号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加速生产出来的。
可也不是没有伤害,其中伤害最大的,就是古巴了。苏联和美国借助古巴的领土,搞了这么一场“胆小鬼游戏”,最后苏联为了“世界和平”,率先撤军了,双方矛盾平息,但古巴呢?极为信任苏联,以至于宁愿提供自己的领土让苏联部署核武器,结果苏联先怂了。可古巴远在美洲大陆,又不能搬家,就在美国眼皮底下,美帝不能直接军事入侵行,但经济封锁还是可以的。古巴至今还受到美国全方位制裁,前领导人老卡长期被美国中情局刺杀,不得不说,都是导弹危机造成的。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但在这之前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都很严峻。
国内的线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导致中国经济严重衰退,国内GDP从600多亿美元骤降至400多亿美元,饥荒而导致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
中苏关系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中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渐加剧,这些矛盾和冲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形态的分歧;另一方面是苏联党以“老子党”自居,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军事和外交上服从其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战略,中国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肯定以自己国家利益为主,牺牲自己屈从苏联,中国当然不干了。
在1958年,苏联提出要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企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这些涉及中国主权的要求,当即遭到毛泽东和中国其他领导人的坚决拒绝。此后中苏开始逐渐交恶,互相开始论战,后来又在世界工联会议和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互相攻击,双方没有一个愿意让步。于是,赫秃终于决定撕破脸皮,宣布限期撤退全部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从而使中苏分歧公开化,这时中苏关系已近破裂。
中美关系方面:这时美国中美还没建交,正对中国全面封锁。为了反对美国“划峡而治”、使海峡两岸永久分离的企图,中国大陆在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对金门进行炮战。
1962年,美国政府多名高官先后访台,美军与国军之间展开各种海陆空事演习,其目标指向十分明显,那就是新成立不过十几年的中国大陆。面对美国高官频频访问台湾以及老蒋对反攻大陆的各种准备工作,毛泽主席认为台湾十分有可能在美军的支持下进攻东南沿海地区,因此令解放军要全力做好应战准备,此时的中美关系是很紧张的。
再有一个就是印度这个迷之自信的国家,在中国国内困难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围堵下,认为中国虚弱不堪,开始不断在边界挑衅,气焰嚣张,直接提出要我国割让12万平方公里土地,也就是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还有3万平方公里的阿克赛钦,都给印度,这无疑是得寸进尺,尼赫鲁无理要求的中国领土总面积约有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这不开玩笑嘛,中国怎么可能会答应。
但是当时中国面对美国和苏联虎视眈眈,根本不敢动手,而古巴导弹危机正好给了我国战略机遇期,因为美国和苏联同时陷入危机,无法自拔,无暇东顾,中央决定如果要打印度,那么这个时间正好。
于是对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就在古巴导弹危机的大背景下发生了,1962年10月20日正式开打,几乎没费什么事就把印度干趴下了,将失地收复,使印度侵占中国的企图彻底失败,进而在中印边境线享受了到至今的和平,随着11月20日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中国宣布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中印战争结束。
中国刚好打了一个时间差,等美国和苏联反应过来,准备做中印之间的文章来牵制我国发展时,战争已经结束了,美国和苏联只能无奈放弃。比较悲催是尼赫鲁,这哥们心态不好,看着迷之自信的印军一败涂地,几乎无还手之力,差点被平推到家门口,对他的打击很大,声誉受到很大影响,国内对他的批评不断,压力剧增,伤了心的尼赫鲁在1964年5月郁郁而终。
中印之战的胜利提升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对于当时处于内外交困艰难中的中国来说,无异于一剂强心剂。
再有就是中国从危机中提炼出“有限核威慑”理论,即在核武器面前,拥有核武器的敌对双方所面临的核打击后果具有同等的效应,无论双方是大国还是小国。此战略构想不是谋求同对手在力量上均等,而是要在对手面前保持一支能够并且始终能够随时使敢于侵犯的敌人受到无法忍受的损伤的反击力量,并为保证自身安全在1964年加速了核试验。
古巴导弹危机虽为全球性危机,却意外为中国创造了打破围堵的关键机会,其影响深远,直接塑造了亚洲冷战后期的地缘政治格局。
写到这里就不往下写了,有一种感慨,中国现在的局面是老一辈领导人在极其困难情况谋求的,真是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