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手中多米诺骨牌般的麻将牌碰撞出清脆声响,脸上不见焦虑,只有沉浸在游戏中的专注。
这副景象仿佛是这个国家的缩影,资源匮乏,但生活节奏依然从容不迫。然而这份从容背后,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经济现实:古巴经历了苏联30年的全面援助和中国20余年的持续支持,至今仍深陷经济困境。
若时光倒流至1980年代,站在哈瓦那街头,你很难想象这个国家会陷入如此困境。
那时,满载苏联石油的油轮络绎不绝抵达古巴港口,国营商店货架上摆着来自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商品。孩子们在苏联援建的学校上学,病人在苏式医院接受治疗,整个国家在“老大哥”的庇护下运转顺畅。
当苏联轰然解体,古巴的经济支柱瞬间崩塌。东方又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国接过了接力棒。二十多年过去,就在今年6月,中国货轮刚刚在古巴马里埃尔港卸下1584吨紧急援助大米,后续还将有6批总计2万吨粮食跨越重洋而来。
中国驻古巴大使马辉在交付仪式上说得恳切:“这是两国长期以来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精神的具象体现。”
为何一个被两个大国接力“豢养”半个多世纪的国家,至今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答案就藏在古巴特殊的生存史中。
1959年,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取得胜利后,新生的古巴政权面临美国的全面封锁。就在这个加勒比岛国岌岌可危之际,苏联伸出了援手。苏联对古巴的援助远不止雪中送炭,而堪称一场持续三十年的“溺爱”。
苏联对古巴的经济输血是全方位、系统性的。莫斯科以远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购买古巴蔗糖,又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古巴出售石油。
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古巴85%的蔗糖出口都流向了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这种特殊安排为古巴创造了166亿美元的蔗糖价格补贴。
同时,古巴70%的粮食依赖苏联供应,这些粮食以“超级便宜的价格”输入古巴,确保了岛国不会发生饥荒。
更令人惊讶的是苏联在能源领域的慷慨。苏联每年以“白菜价”向古巴提供约1300万吨成品油,而古巴实际只需要1000万吨左右。
从1982年开始,苏联甚至允许古巴将多余的300万吨石油在国际市场上转售获利。这笔意外之财一度成为古巴第二大外汇来源。
苏联的援助远不止于此。苏联专家帮助古巴改造了156家糖厂,新建了9家现代化糖厂;援建了古巴近一半的发电能力;甚至在古巴启动了拉丁美洲首座核电站的建设计划(后因苏联解体而终止)。
1960-1983年间,苏联对古巴的各种补贴总额超过234亿美元,包括蔗糖补贴166亿、成品油补贴66亿、镍矿补贴2.2亿。
在这样全方位的庇护下,古巴建立了一个奇特的温室经济。卡斯特罗政府无需为经济效率担忧,也不必为国际竞争发愁。
苏联的援助让古巴维持了全民免费医疗和教育体系,甚至使古巴民众有闲暇在街头悠闲地打着多米诺麻将,这种从中国传入的游戏,已成为古巴街头文化的标志性画面。
当1991年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降下时,古巴的经济温室瞬间崩塌。统计显示,当时古巴人均欠苏联3000美元外债,加上其他援助,苏联为每个古巴人投入的资金高达5000美元。
1991年寒冬,当莫斯科红场上苏联国旗最后一次降下时,哈瓦那的卡斯特罗面临一个冷酷现实:古巴的“经济氧气”被切断了。就在这个岛国摇摇欲坠之际,遥远的东方伸出了援手,中国悄然接过了援助古巴的接力棒,这一接就是二十多年。
与苏联的全方位“包养”不同,中国的援助更加精准务实。当古巴因失去苏联石油而频发停电时,中国送来了发电机;当古巴粮食短缺时,中国的粮食援助跨越太平洋而来。2024年3月,当古巴陷入“复杂经济时期”(古外贸外资部长佩雷斯-奥利瓦语),中国政府启动了新一轮紧急粮食援助计划。
这场跨越半个地球的粮食救援行动有条不紊地展开:首批408吨大米在4月通过6架次包机直飞哈瓦那;6月4日,1584吨海运大米抵达马里埃尔港;后续6批共计2万吨大米将在6、7月陆续运抵古巴港口。
在交付仪式上,中国驻古巴大使马辉道出了中古关系的真谛:“上述粮食援助是两国长久以来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精神的具象体现。”
但中国援助远不止于应急粮食。面对古巴的结构性困境,中方正与古巴“共同研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解决之道”,包括加强农业技术合作、提高古巴粮食生产能力等。
古巴领导人对中国的援助心怀感激。古共中央服务部长罗德里格斯、外贸外资部长佩雷斯-奥利瓦等高层官员悉数出席了中国大米交付仪式。
佩雷斯-奥利瓦在致辞中特别强调:“我们确信该援助将使我国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大量人口受益。”他同时将古巴困境归因于“多年来美国政府肆意对古巴施加制裁”,点出了这个国家经济困局的深层根源。
中国对古巴的持续援助,是社会主义国家间团结协作的见证。从1990年代至今的二十多年间,中国始终秉持“坚持中古长期友好的方针不会变,支持古巴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不会变”的原则。
这种不离不弃的兄弟情谊,为古巴提供了苏联解体后的生命线,也为这个加勒比岛国保留了社会主义的最后火种。
站在2025年的关口回望,古巴经济呈现一个令人费解的谜题:它先被苏联“养”了32年(1959-1991),又被中国“扶”了34年(1991至今),整整66年的大国输血为何仍未能让它自立?答案深藏在古巴经济的结构性困局中。
单一经济结构是古巴难以自愈的顽疾。曾经辉煌的制糖业如今奄奄一息。1990年古巴糖产量还维持在800万吨水平,到2021年骤降至80万吨,这是1908年以来的最低点,仅为1990年代的十分之一。
2023年的情况更糟,全国糖产量仅35万吨。今年收割季结束时,产量只完成计划的58%,不到30万吨。“这是一场灾难”,古巴经济研究中心的胡安·特里亚纳教授痛心地指出,“如今古巴的制糖业几乎不复存在。”
制糖业的崩溃引发连锁反应。传统上古巴年产糖70万吨内销,其余出口创汇。如今产量连国内需求都无法满足,更遑论出口。
更严重的是,缺糖导致古巴另一张国家名片,朗姆酒产业岌岌可危。“没有糖就生产不了酒精,自然也就没有朗姆酒”,古巴经济学家奥马尔·埃弗莱尼直言。古巴人自嘲的俗语“没有糖就没有国家”正成为残酷现实。
美国持续60多年的经济封锁像一道紧箍咒。当中国大米今年6月运抵马里埃尔港时,古巴外贸外资部长佩雷斯-奥利瓦在致辞中控诉:“由于多年来美国政府肆意对古巴施加制裁,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消极影响。”
封锁使古巴难以获得先进设备,无法正常开展国际贸易。糖厂工人米格尔·古兹曼抱怨:“卡车不够,燃料短缺(自6月1日以来油价上涨五倍)意味着我们有时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工作。”这种生产延误在古巴各行业比比皆是。
古巴自身的经济模式也亟待改革。尽管劳尔·卡斯特罗2011年撤销糖业部,成立AZCUBA商业集团试图改革,但效果不彰。
专家指出,古巴面临“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私营企业发展面临各种困难”等结构性难题。计划经济的惯性让古巴难以适应全球化竞争,就像温室花朵难以适应野外生存。
古巴经济学家在分析困境时指出多重因素叠加:“在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叠加下,世界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而古巴作为小岛国尤为脆弱。长期依赖外援形成的“援助依赖症”,使古巴经济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和创新动力,形成恶性循环。
当中国援助古巴的新一批大米在哈瓦那港口卸货时,一个尖锐问题浮出水面:为何大国半个多世纪的援助未能让古巴自立?古巴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援助悖论,外部援助在缓解眼前危机的同时,也可能削弱受援国自Kaiyun官方登录入口主发展的动力。
从苏联到中国,援助模式存在本质差异。苏联的援助是“全方位包养式”的,从粮食、能源到工业品全链条供应,甚至允许古巴转卖苏联石油获利。
这种模式虽保障了古巴的短期稳定,却导致其经济严重畸形:设备更新停滞、技术人才断层、产业单一固化。1990年古巴糖产量还能维持在800万吨,到2023年竟暴跌至35万吨,正是产业能力退化的铁证。
中国的援助则转向“授渔模式”。在提供紧急粮援的同时,中方明确表示正与古方“共同研究、积极探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解决之道”,聚焦“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捍卫粮食主权”。
这种思路转变抓住了要害,古巴农业生产力严重不足,70%粮食曾依赖苏联进口,如今仍无法自给自足。
古巴经济困局本质是双重依赖症候群:一方面是美国封锁导致的外部循环受阻,另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积弊造成的内部动力不足。当AZCUBA集团取代糖业部时,古巴糖业却继续萎缩,折射出体制改革未能触及核心问题。
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杠杆曾让古巴获利丰厚。冷战时期,古巴凭借反美桥头堡的战略价值,从苏联获取超额补贴,1982年苏联甚至允许古巴转卖300万吨“用不完”的苏联石油。
但这种战略红利是双刃剑:古巴经济学家坦言,特朗普的激进贸易政策及拜登的延续政策加剧了古巴困境。当国际格局变化,地缘价值缩水,特殊待遇也随之消失。
2014年俄罗斯免除古巴288亿美元债务的“义举”,看似慷慨实则折射出援助的无奈,古巴根本无力偿还。这种债务豁免虽然缓解了古巴压力,却也弱化了其改革动力。
如今古巴经济转型面临三重矛盾:如何在维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激活市场要素?如何在技术落后的条件下提升产业竞争力?如何在美国封锁中开辟国际经济合作空间?
古巴糖业专家迪奥尼斯·佩雷斯承认:“目前几乎没有炼油厂在运作”,这句话几乎可视为整个古巴经济的隐喻。
当中国船只不断运来救命粮时,古巴需要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经济变革。
毕竟,六十六年的大国援助证明:没有内生的改革动力,再多外部援助也填不满发展的无底洞。
2025年7月,哈瓦那海滨大道上,中国援建的高层住宅正在施工,而旁边殖民时期的老建筑墙皮剥落。这种新旧交织的景象恰如古巴经济的缩影,在断壁残垣中寻找新生。
从苏联时代的“温室花朵”到后冷战时代的“援助依赖症”,古巴的教训警示着所有发展中国家:地缘政治的红利终会消退,大国援助的盛宴难以永续。
古巴糖业的崩溃敲响了最刺耳的警钟。当AZCUBA集团的官员承认“几乎没有炼油厂在运作”时,他们道出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衰亡,更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困境。
中国援助大米能缓解古巴人的饥饿,但要让这个国家真正站起来,需要的是刮骨疗毒的改革,打破计划经济的桎梏,激活市场Kaiyun官方登录入口活力,重建产业竞争力。
正如古巴街头麻将桌上的老人明白的道理:赢牌不能只靠好牌友,更得自己摸到那张关键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