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统筹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擦亮了住房城乡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成色,为广西经济蓬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买这套房才半年就交房办证了,我还介绍了20多户亲戚朋友过来购房。”防城港市海悦城小区业主李女士介绍,她是黑龙江大庆人,六年前来到防城港市旅游就爱上了这里。
从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下降,到收购存量商品房用做保障性住房房源,再到持续开展“好房子∙悦生活”住房促消费系列活动,广西积极响应中央“稳住楼市”这一政策号召,坚持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好系列“组合拳”,助力房地产市场持续止跌回稳。
更高得房率,更大户外空间,更贴近绿色等,是购房者在追求住房改善中比较青睐的第四代住宅的特点。苏委武 摄
“五一”期间,南宁市西乡塘区的第四代住宅项目颇受购房人欢迎。该项目售楼处现场不少有意向的购房人正在向销售人员了解楼盘情况,该地产公司总经理助理覃耀文表示:“‘五一’期间来看房的人比较多,大多是改善性需求的客群。”
安居才能乐业。如何让更多的“新市民”“新青年”与城市实现“双向奔赴”?广西提交了同步发展配租型和配售型两大类别保障性住房的答卷。
柳州和悦馨城保障性住房项目共有100多套房源,均为两房两厅一卫的户型,面积从77平方米到89平方米。该项目还未开盘就吸引了近300名市民报名申购。项目主管韦柳枝说:“我们推出的配售型保障房,让大家Kaiyun能以低于市场价格来购房,成为住房产权的拥有者,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梧州市将人才公寓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以更好满足人才和产业园区工人的住房需求。
截至2025年5月,全区累计协议收购存量商品房2.48万套、面积约240万平方米。广西成为实现全国第一批落地收购项目、第一批落地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收购贷款、发放全国第一份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不动产权证的省区。
从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到柳州市东方梦工场—柳空文创园项目,再到梧州市骑楼城城市更新项目,广西一批老旧街区(厂区)改造项目相继亮相,书写着我区城市有机更新的精彩答卷。
今年3月,桂林市阳朔糖厂改造糖舍酒店项目和北海市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广西成为全国5个自治区中唯一有项目入选的自治区。
“老旧小区改造后大变样,成休闲花园了。”玉林市玉州区名山街道兴明小区居民陈洁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改造后的小区,崭新的外立面、完善的配套设施让人眼前一亮。今年,广西计划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077个,将惠及居民12.16万户。
近年来,广西扎实推进完整社区试点工作,全力补齐社区民生短板。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9个自治区级完整社区试点建设完工。南宁、桂林、北海等8个设区市加快补齐试点社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纳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设计帮扶团队帮我指导设计和施工的房子,既方便又安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高秀村的吴广平,站在自家正在新建的房屋前笑容满面。
今年3月,在设计帮扶团队的帮助下,吴广平的房子优化了功能布局,采用贴着建筑外围布置卫生间、侧门连通的方式,提升了使用的便利性。在建筑立面设计上,设计帮扶团队注重提取风雨桥、吊脚楼等传统建筑特色装饰元素,延续了传统村落建筑风貌。
近年来,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指导各地主动与拥有一定资质的设计公司、高校联系,争取技术帮扶。选取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钦州市钦南区、浦北县等4个试点县区与设计团队签订技术帮扶协议。截至6月11日,技术帮扶团队已为18户在建农房农户提供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免费技术服务。
“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亲子互动、人工智能清扫车展示等形式多样的生活垃圾分类活动在广西接连开展。
在百色人民公园内,一台智能扫地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其灵动的身姿和高效的清洁能力,引得过往市民纷纷驻足赞叹。
百色市环卫作业新模式是广西升级生活垃圾全链条管控的一个缩影。广西聚焦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环节,持续提升垃圾分类效能。目前,全区累计配置居民小区生活垃圾投放点3.45万个、回收网点3281个,建设垃圾中转站612个、大小型分拣中心55个,基本满足了生活垃圾分类收运需求。
配齐配强末端处理设施。全区新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29座,新增焚烧处理能力2.914万吨/日,焚烧处理设施受益辐射县区占比超90%。
位于南宁五象新区平乐大道与歌海路交叉口的“口袋公园”花草树木错落有致,景观廊架串联其间,为城市增添亮丽的色彩。如今在南宁,类似小而美的“口袋公园”还有不少,它们正悄然改变着城市的面貌与市民的生活。2025年上半年,全区已开工建设口袋公园45个,城市绿道20.34公里,新增开放共享城市公园绿地35公顷。
近日,AI赋能传统村落人工智能应用项目亮相灵山县,观众通过VR眼镜,体验卡通IP“枝枝”抱着荔枝在虚拟丛林的游玩世界。
今年以来,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应用,共建“广西住建领域人工智能创新设计联合实验室”“桂港基于自然生态的城乡建设研究中心”,并在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厘米级精度数字化复原、钦州大芦村全国首个壮乡风情“数字IP+MR文旅”试点项目等成功应用。
布局城市生命线工程,主动谋划、率先编制《广西“人工智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行动方案》。创新提出构建“物联+AI”生命线工程体系,为构建全域覆盖、智能主动的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与清晰实施路径。
查隐患、堵漏洞、强根基……今年以来,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抓实抓细抓牢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燃气企业安检员对单位食堂燃气管道、燃气泄漏报警装置等设施设备隐患进行 “地毯式” 排查 姚琳尹/摄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深入开展燃气安全专项排查整治,发现隐患10.05万处,隐患整改率达100%,全区连续10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燃气安全事故。推进城市供水供气设施隐患排查整治,全区未出现因极端天气导致城市断水、断气情况。
科技赋能提升监管效能。强化科技支撑,搭建“城市排水防涝治理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平台,将全区492个城市内涝风险点、127个低洼易涝小区、381个深基坑列为重点监控对象,系统可自动根据气象信息提前预警叫应,提醒有关部门提前做好防范准备,2025年入汛以来共成功防御10轮强降雨和1次台风。加快施工安全监管数字化,推动建成“智慧工地”777个。
初心如磐行致远,扬帆破浪正当时。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将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以人民为中心,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推动全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住建力量。(黄诗谊、姚琳尹、李荧婷、胡田田、苏委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