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
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为贯彻落实相关决策部署,广西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不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全面构建高位推动、横向互动、纵向联动的大就业工作格局,出台一系列稳就业、稳预期、稳增长政策,全面展现促进就业的新作为、新进展、新成效。
盛夏的玉柴芯蓝新能源动力科技公司实验室内,荧光屏闪烁,科研人员正俯身调试新能源设备。
这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已享受人社政策补贴超340万元,10人获南宁市高层次人才认定,16人获批青年人才生活补助。“南宁宜居且人才政策优厚,我正为安家奋斗。”南昌大学毕业生朱国梓展示着补助发放记录,他申请的10万元青年人才生活补助,将分5年到账。
就业连着万家灯火,政策系着企业命脉。广西人社、财政、税务三部门协同发力:今年1至5月全区减征失业保险费14.32亿元、工伤保险费4.42亿元;修订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后,企业招用毕业生可享每人1500元扩岗补助;同期发放毕业生就业创业补贴达1.13亿元。
广西秘境体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峻宇就受益于此。他创立的这家一站式潜旅服务机构,获得南宁市2023年度应届高校毕业生优质创业项目最高创业启动资金20万元。
“这笔资金是初创企业的‘及时雨’,更是信用背书。”李峻宇告诉记者,获得政策认可后,团队深入开发乡村潜点资源,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吸纳了19名Kaiyun中国大陆官方网站高校毕业生就业。
当创业热潮涌动时,就业基本面正面临新考验。2025届广西高校毕业生规模达46.1万人,同比增加8000人,总量压力持续增大。但各地积极出台的政策红利,正形成吸引青年人才的强大磁场。
毕业前夕,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应届毕业生韦圣鑫收到国核湛江核电有限公司的录用通知。“找工作不再像大海捞针!”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服务站‘一对一’辅导让我明确方向,还提供了简历优化、面试特训、签约指导全流程护航。”最终他在面试中凭借扎实专业能力脱颖而出。
这样的就业服务正加速覆盖全区。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创新发布就业创业政策电子地图,在大型招聘会开设“一站式”服务专窗,打造“职通校园”就业服务站,政策宣讲、岗位推介等公共就业服务常驻校园,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服务。
“检查华港/安立考点10kV出线断路器无负荷。”玉林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高压电工实训室内,导师的指令声穿透设备嗡鸣。即将从广西科技大学毕业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卢盛紧盯操作机器,工作服后背已洇出汗渍。
“考取特种作业‘三证’是入职硬门槛。”这位广西国能能源公司的准员工坦言,培训不仅让他掌握实操技能,也让他提前了解工作场景。
这里是玉林市打造的技能人才培养综合服务平台。在占地2000平方米的实训基地,高压电工、数控机床等12个专业实训室全天运转。“这里实现了技能培训、评价、就业服务全链条打通。”产业园负责人蔡启幸指着展示厅陈列着的成果介绍。
转入玉林市福绵区“福绵裁缝”培训中心,数十台缝纫机哒哒作响,45岁的陈明香在练习锁边。“孩子现在长大了,家里只剩几亩地。”她捻着布料笑道,“培训中心进村招人时,村支书说‘学成包就业’,我就来试试。”现在她缝纫的技术越来越熟练。
“纺织服装是福绵的经济顶梁柱,关乎20万人生计。”“福绵裁缝”创始人苏初秋告诉记者,为破解“企业缺技工、群众缺门路”困局,福绵区精准摸清企业需求,专门开发“缝纫工”特色工种,建立培训基地和中心,邀请专业老师和企业师傅授课,培训后还帮忙推荐工作,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学习、家门口就业。
与此同时,福绵区举办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这个行业。2023年广西缝纫工技能冠军陈静看着自己的获奖服饰感慨:“以前月薪三四千元,夺冠后涨到七八千元。”为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玉林市创新推出国内首个裁缝类劳务品牌“福绵裁缝”。自2022年创立伊始,该品牌已累计培训服装产业工人逾1.5万名,为纺织服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技能人才动力。
300公里外的来宾市兴宾区,糖业培训现场飘着蔗香。“砍蔗刀口要斜45度!”导师在蔗田里示范。
坚持平台搭建,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兴宾区将重点人才项目作为集聚、培育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重要平台,注重一线实践锻炼人才,实施“乡村振兴专员培育计划”,加强“法律明白人”培育,并针对糖业、沃柑、水稻等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产业工人“订制式”培训。
糖业专班学员黄志强抹着汗说:“学了机械维修后,我在糖厂当上设备组长,月薪多拿2000元。”全年358名参训者中,像他这样晋升技术岗位的有60%以上。
技能是打开就业大门的金钥匙。今年以来,广西大规模开展“技能照亮前程”职业技能培训,抓好“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全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7万人次,促进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1.5万名产业工人用技能证书铺就“就业通关路”,63%的参训者借“订制式培训”登上职业新台阶。“有技能好就业、长技能就好业、高技能就业好”的实践逻辑,正为八桂大地注入澎湃的产业活力。
清晨七点,来宾市公共就业服务直播带岗基地的电子屏准时亮起。AI主播清亮的播报声在大厅回荡:“三江口新区急聘电工15名,月薪6500元起……”这套智能系统正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清晨播报早班岗位,午间推送工厂急聘,深夜更新零工信息,全天候滚动着区内外320家企业用工需求。
直播带岗是一种新型招聘模式。传统招聘存在供需匹配效率低等问题。而直播带岗则是由主播们为求职者讲解岗位信息,解答就业问题,展示工作环境,“静态”的岗位信息发布转变为了“动态”的岗位推介。
“原来我们直播带岗每天最多服务8家企业,如今AI同时对接30家。”基地技术负责人感叹。
60岁的郭阿姨攥着菜篮挤进金葵市场早市,却被入口处的电子屏吸引驻足。“招数控操作工,五险一金!”她掏出老花镜记下编号,转身拉住穿蓝马甲的工作人员:“同志,这岗位适合我儿子不?”三天后,她的儿子通过视频面试,穿上了工装。在北海市,这样的就业驿站已嵌入23个农贸市场和工业园。
北流市城南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内,38岁的梁云溪轻轻点击服务站电子屏,因要照顾老人和小孩,她求职屡屡碰壁。“小学托管老师”的岗位信息弹出时,她感到这份步行可达的工作仿佛为她量身定制。
城南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翻开登记册介绍:“我们以‘铁脚板+大数据’的方式摸排118家企业、3272个岗位,精准匹配就业困难群体。”运营半年来效能初见,680名求职者中已有300余人成功上岗,其中30名为重点帮扶对象。
从城市小区到偏远村落,多层次服务载体正将就业机会输送到劳动者触手可及之处。
早上10点,马山县人力资源市场大厅人头攒动,前来找工作的附近居民络绎不绝。
“离家近,福利好,我对目前的这份工作很满意。”广西黄马褂民生护理有限公司员工韦小菊笑脸盈盈地说,“我年近五十参加培训上岗,如今在医院做陪护,既补贴家用,又结识了新伙伴。”
马山县创新的“全链条”服务涵盖九大板块,动态管理30万劳动力数据,85台智能终端精准对接岗位需求;累计输送3575名劳动者赴制造业大省就业;发放创业贷款1723万元,带动600人就业。
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村干部覃乃学站在新升级的就业社保服务窗口前介绍:“窗口升级后岗位匹配精度显著提高,信息传达更迅捷。”该窗口为村民提供岗位推荐、培训登记、社保认证等十项服务,同步组织“马山医护”“马山筑匠”技能培训,筑牢防返贫堤坝。
2025年1月到5月,广西全区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举办毕业生招聘活动285场,发布岗位34万个,全区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8.85万人,同比增长4.6%。
“今年我们要建设‘职达校园’就业服务站超50家,‘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超400家。”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说,广西正坚持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原则,聚焦强服务、提技能、稳就业,以促进人岗高效匹配为目标,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引领作用,力争三年内实现就业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用人主体广惠及、就业创业全贯通,为高质量充分Kaiyun中国大陆官方网站就业注入强劲动能。